清明节,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,属于礼敬祖先、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。
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,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,抒发人们尊祖敬宗、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。
清明节历史悠久,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,春秋二祭,古已有之。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
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,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。清明节有
着久远的历史源头,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。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
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,这一时节,吐故纳新、生气旺盛、气温升高,万物皆洁齐,大地呈现春
和景明之象,正是郊外踏青(春游)与行清(墓祭)的好时段。清明节俗丰富,归纳起来
是两大节令传统:一是礼敬祖先,慎终追远;二是踏青郊游、亲近自然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
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节气又是节日,清明节不仅有祭扫、缅怀、追思的主题,也有踏青郊游、
愉悦身心的主题,“天人合一”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。经历史发展,清明节融汇
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,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,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清明
作者:杜牧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赏析:诗的首句“清明时节雨纷纷 ”,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、气象等自然条件
。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,这一天 ,或合家团聚,或上坟扫墓,或郊游踏青,
活动多样。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,只是“天街小雨润如酥”,
细雨纷纷。第二句“路上行人欲断魂 ”,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,着重写诗人的
感情世界。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,伤心欲绝,悲思愁绪。
“借问酒家何处有”一句 。诗人融景伤怀至极,而又要冒雨赶路,
雨湿衣衫、春寒料峭。诗人希冀借酒消愁。于是,他便向人问路了。
结句“牧童遥指杏花村 ”,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,“牧童遥指”把读者带入了
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,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,远处杏
花似锦,春意闹枝,村头酒旗飘飘,真有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韵致诗的
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,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
的画面,前抑后扬,对比交错,相映成趣。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