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扬民族传统,感受文化魅力。

日期:2019年04月03日 11:03

清     明      节

历 史 渊 源

清明节,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,属于礼敬祖先、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。

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,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,抒发人们尊祖敬宗、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。

清明节历史悠久,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,春秋二祭,古已有之。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

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,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。清明节有

着久远的历史源头,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。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

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,这一时节,吐故纳新、生气旺盛、气温升高,万物皆洁齐,大地呈现春

和景明之象,正是郊外踏青(春游)与行清(墓祭)的好时段。清明节俗丰富,归纳起来

是两大节令传统:一是礼敬祖先,慎终追远;二是踏青郊游、亲近自然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

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节气又是节日,清明节不仅有祭扫、缅怀、追思的主题,也有踏青郊游、

愉悦身心的主题,“天人合一”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。经历史发展,清明节融汇

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,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,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

清明

作者:杜牧
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
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

赏析:诗的首句“清明时节雨纷纷 ”,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、气象等自然条件

。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,这一天 ,或合家团聚,或上坟扫墓,或郊游踏青,

活动多样。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,只是“天街小雨润如酥”,

细雨纷纷。第二句“路上行人欲断魂 ”,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,着重写诗人的

感情世界。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,伤心欲绝,悲思愁绪。

  “借问酒家何处有”一句 。诗人融景伤怀至极,而又要冒雨赶路,

雨湿衣衫、春寒料峭。诗人希冀借酒消愁。于是,他便向人问路了。

  结句“牧童遥指杏花村 ”,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,“牧童遥指”把读者带入了

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,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,远处杏

花似锦,春意闹枝,村头酒旗飘飘,真有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韵致诗的

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,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

的画面,前抑后扬,对比交错,相映成趣。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。 



节 日 习 俗

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。踏青古时叫探春、寻春等,即为春日郊游,也称“踏春”。

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。清明前后,春阳照临,春雨飞洒,种植树苗成活率高,

成长快。因此,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,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“植树节”。

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。过去,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,便剪断牵线,

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,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,给自己带来运。

扫墓祭祖,是清明节俗的中心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,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,

是礼敬祖先、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。清明节,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。

节 令 食 品

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,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。

在山东,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,莱阳、招远、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,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。

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,据说吃了眼睛明亮。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。

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,青团又称清明饼、棉菜馍糍、茨壳粿、清明粑、艾叶粑粑、艾糍

、清明果、菠菠粿、清明粿、艾叶糍粑、艾粄、艾草糕、清明团子、暖菇包、艾草青团、清明团子等等。

在浙江湖州,清明节家家裹粽子,可作上坟的祭品,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。


   普菲斯,为您提供最佳食堂运营方案。     

鲁ICP备16042962号-1 公安备案号 37020302371387号